***

小時候有一次母親節,我哥哥和我決定為爸媽做一頓早餐,他們滿心喜悅,即使聽到廚房傳出打破玻璃以及滅火的聲音。我和哥哥以勝利者的姿態端出炒了十分鐘的蛋、碳化的培根與石頭般的餅乾。然而爸媽說,這是他們這輩子吃過最棒的早餐。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想起那頓早餐。這本書寫的是關於高水準、精采、充滿活力與意義、能夠從中學習更新的卓越崇拜,並與會眾更加緊密連結。不過,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縱使我們認為崇拜已經達到最好,仍像母親節的早餐。但人們的出發點,是對上帝的愛。

評論家Annie Dillard也把崇拜者比喻為小孩,但她描繪的畫面比較危險:「我們是一群在地板上玩化學材料的小孩,混合TNT黃色炸藥,隨時可能毀了星期天的早上。」我們這些崇拜的人顯然時常靠近深淵的邊緣。「我們尋求?的顯現,喔,上帝!」我們禱告時幾乎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忘記我們祈求召喚的是以一句話就使無變有、創造日月星辰、打碎強權、使暴君跪下、搖撼地基的上帝。「不要近前來,」上帝對摩西說,「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出埃及記3:5)但是我們以跳華爾茲的舞步進入聖殿,聊著瑣事,毫不在乎身在何處。Dillard說,「招待應該分發救生圈與信號彈,並且把我們緊緊綁在教堂的長椅上,因為沈睡的上帝有可能醒來,並且發怒。」「早期的世代比我們更常講『敬畏上帝』,他們明白我們所不了解的---主是充滿憐憫並可畏的,恩典與敬畏並存的...只有令人畏懼的上帝才有足夠強大的的力量戰勝邪惡。聖經告訴我們的是這樣的一位上帝。舊約聖經中的上帝顯現時總是令人畏懼。這就是為什麼天使總是說:不要懼怕。」

所以我們懷著充滿對上帝的愛慕進入至聖所,禮拜儀式像不怎麼樣的早餐,餐點包括不夠深入的禱告,差點下不了台的講道,吞吞吐吐的唱詩與讀經。上帝卻像耐著性子的父母等候接受我們的奉獻。

這本書討論崇拜的諸多細節,包括音樂、戲劇、報告事項、建築、象徵、計畫者與領導者。崇拜的真貌是儘管我們端出托盤從油煙瀰漫的廚房走出來,卻是帶著愛來到上帝面前。生活充滿焦慮與困難,我們會發現上帝會把我們手上的五餅二魚變成充滿喜樂的饗宴。我們時常迷失,但最終在上帝面前找到歸屬,並被驚訝、愛與讚美環繞而忘記自己身在何處。

***

最近我到一個大城市的教會開會。這個堪稱數一數二的大教會,有宏偉的歌德式建築,華麗的拱門與炫目的彩繪玻璃。開會休息的時候主任牧師帶我們參觀,看到圓型的屋頂、大理石的聖壇與莊嚴的管風琴,也看到意料之外的:一整套爵士鼓。主任牧師?:「新來的青年部牧師喜歡現代音樂。」

很難想像今天基督教的崇拜在灰色的歌德式教堂使用閃爍的紅色爵士鼓而產生的張力。21世紀美國教會的崇拜處於不安靜的氣氛,許多會眾在崇拜中經歷視覺與聲音的重大改變,包括音樂風格、說話語調、氣氛、講道風格、肢體語言、帶領方式、一週內聚會的次數與星期幾聚會、甚至敬拜帶領者的服裝。對會眾而言,這些改變是對教會與文化的關係重新理解;這是新典範的教會。

「希坡律陀」與「柳樹溪」

崇拜乃心之所屬,即使小小變動崇拜的程序都會挑動會眾的敏感神經,遑論從根本改變崇拜的風格對會眾造成多大的衝擊。新型態的崇拜的確在美國教會產生某種程度上的張力,有人希望崇拜更刺激、更戲劇化、更熱鬧、更多互動、更隨興、更有趣;有些人則希望崇拜安靜點、注重傳統、按部就班、更莊嚴尊貴---結果沒有人完全滿意。於是有的教會爆發「崇拜戰爭」,嚴重的衝突產生了「傷亡」。另一些教會則頒布「休戰協定」:「星期天早上9點的敬拜是現代音樂的,傳統的去11點那一堂…」所以常會看到「傳統敬拜vs.現代敬拜」的爭論,經常暗示傳統敬拜不痛不癢,應該廢棄;所有的敬拜都應該是「現代的」,至聖所不應該是博物館,用16世紀的禱告詞來表達信仰實在沒什麼意義。

有些評論則從另外的方向思考此類衝突,不喜歡用「傳統與現代」的標題,因為「傳統」一詞暗示了反覆呈現嚴肅、沈重、墨守成規,「現代」則意味一時興起。「敬拜」其實總是處於流動狀態,並且一直在改變;在敬拜中唯一的傳統,是動向(movement)與調整(adaptation)。當有人想唱「傳統聖詩」,他們指的並不是葛利果聖歌(Gregorian),而是十九世紀的聖詩,例如「藉我賜恩福」與「耶穌恩友」。他們說自己總是堅守傳統,其實此類傳統是非常稀少的,他們口中的「傳統」其實是他們年幼的時尚流行。

除非我們上了戰場並弄清楚這場戰爭到底怎麼開始的,否則我們無法了解「崇拜戰爭」,更不用說找到平息戰爭的途徑。今天崇拜中的各種混淆、不確定性與爭端,皆因兩派陣營對撞所導致。以下我簡稱它們為「希坡律陀」陣營與「柳樹溪」陣營。

希坡律陀陣營

1963年12月4日,羅馬天主教會發生了一場重大的崇拜地震。那天頒佈了禮儀憲章(Constitution on the Sacred Liturgy)---第二次梵蒂岡會議討論出最重要的文獻,呼籲進行崇拜革新---羅馬天主教會在崇拜中開始使用自己的語言(代替拉丁文),並在聖餐時發現更喜樂的慶祝,更以聖經為崇拜中心,更活躍執行聖經的教導,讓會眾在崇拜中有更多的參與。第二次梵蒂岡會議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根本的改變;它直接穿越宗教改革的老舊爭論並尋求崇拜的核心與本質,追求真正合乎聖經、以基督為中心、且屬於全會眾的敬拜,釋放會眾在崇拜中成為上帝的子民。

天主教的改革挑戰基督徒重新思考崇拜的根本意義。在禮儀憲章出現十年之後,北美主要的基督教教派皆開始熱烈討論崇拜議題,包括衛理公會、路德會、聖公會、長老會等教派都重新編印崇拜手冊,這些手冊與第二次梵蒂岡會議的結論接近,從早期教會的禱告與儀式重新找到崇拜中的珍貴傳承,例如它包含了聖餐的禱告(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的禱告),後來發現希坡律陀主教寫的禱告文就是以主耶穌的禱告為範例。希坡律陀是第三世紀的神學家與羅馬的教會領袖。為什麼選希坡律陀?為什麼現代的禱告範本竟然使用了1700年?因為希坡律陀的禱告可能是我們擁有最早最完整的聖餐禱告。它來自基督教的上游,那時教會尚未分為東方與西方、天主教與基督教。希坡律陀的禱告象徵當時教會仍然合一,是基督徒共同的禱告,是分裂與爭端發生之前所遵循的禱告。

為了這個原因,我稱第一個崇拜陣營為「希坡律陀」陣營,它反映崇拜中重新發現屬於全體教會令人興奮的寶藏。許多宗派發行的崇拜手冊都以「希坡律陀」陣營為範本,它塑造今日為數眾多的神職人員。他們了解聖餐與神的話語之間的生動連結、典型主日崇拜的結構有令人信服的邏輯、經課(根據教會年訂定)的價值、洗禮時塗抹的膏油所代表的能力、欣賞吟唱詩篇的美麗、以及從眾多聖詩中發現的珍寶。啟示錄呈現天國的崇拜,會眾合一唱著「聖哉!聖哉!聖哉!」。希坡律陀陣營重現各地的基督徒都能加入一同高唱的希望。

柳樹溪陣營

正當第二次梵蒂岡會議後的效應席捲各大宗派,另一股起源自二十世紀末的文化潮流正衝擊美國教會,忙著徹底擺脫傳統崇拜。1950年代聚會人數滿座的主流宗派教會開始在1960年代氣急敗壞地發現流失會友。到接近21世紀交替之際,數百萬的聚會人數從教會的長板凳消失。結果,曾經盛極一時的聚會人數變得越來越少,年紀越來越老,前景令人沮喪。留下來的會友普遍感到厭倦與失望。雖然不是每個教會都走下坡,但整體而言美國教會已明顯陷入困境。

有遠見的教會領袖開始對大量會友離開教會的現象提出理論,離開的人並非對靈性厭倦,而是對僵化、無聊、冷漠與高度組織化的型態感到厭倦,而這些都以「尋求上帝」做為包裝。「世界已經變了」,教會領袖爭論著,人們不再視自己屬於衛理公會或路德會。他們是「尋道者」(seekers),不屬於任何教會,對教會沒有忠誠度,只是本能地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尋求個人的、私密的、非傳統教會式的屬靈經驗。

當尋求者選擇或不經意走進主流宗派教會聚會,會發生什麼事?他們會遇到「希波律陀」陣營:包裝著古老的宗教術語,神祕的手勢,看起來像講拉丁文的彌撒,他們沒唱過聖詩,也不是很喜歡;他們也沒讀過聖經也聽不太懂,講道枯燥乏味,內容抽象偏離現實;他們最不喜歡古典音樂,管風琴讓他們無法享受;還加上一群無精打采的老人,對新來到教會的人冷淡以對。他們不會再來了。

教會領袖認為這種現象需要的不是貼OK繃,而是大手術,規模可比宗教改革---全新樣貌的教會,以全新的方式連結會眾,以及重新設計崇拜。如果教會想要繼續生存與執行傳福音使命,崇拜的設計必須把尋道者考慮在內。少數教會開始發展以慕道友為取向(seeker-oriented)的崇拜,尤其以美國芝加哥西北郊區的柳樹溪社區教會(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為代表。柳樹溪教會可說是尋道者崇拜現象的旗艦教會(我稱之為「柳樹溪陣營」)。

想要讓最「世俗」的一般人願意在星期天早上走進教會,柳樹溪教會決定把典型的崇拜安排在週間,然後把創新的設計放在星期天早上。把星期天早上的崇拜變成以慕道友為主,這是傳福音的一個大膽實驗。柳樹溪的領袖研究慕道友對信仰的態度與飢渴,建立了以他們的需求為訴求的敬拜,用語和音樂都是現代的,強調視覺,運用多媒體,各類戲劇表演與慶祝活動皆透過精心安排呈現高水準,加上信息內容都跟當下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並有圖文並茂的「基督教入門」教導。

柳樹溪教會的努力至少在會眾出席率看到效果,數千人湧入星期天早上的敬拜,數百間教會起而效法,不只吸引起慕道友,一般的會眾都認為如此生動又具有意義的崇拜前所未見。不論對教會內或教會外,慕道友取向的崇拜有極大的吸引力,尤其對年輕人,他們非常喜愛精采的視覺效果、快速變換的步調與重音在弱拍上的音樂。有人評論柳樹溪教會使用先進的高級設備,對照其他教會,「就像連鎖大賣場與巷口雜貨店」,沒辦法放在一起比較。

柳樹溪教會的高能量敬拜讓參訪者回到自己教會後嘗試改變主日崇拜。敬拜團、戲劇組和「牛仔褲」敬拜開始流行,參加的人扔掉領帶與草帽,換上T恤穿涼鞋,從長椅上站起來,隨著強烈節奏的音樂搖擺。起初只是傳福音的策略,現在變成流行、自在、富現代感、多媒體的崇拜。富勒神學院(Fuller Seminary)的教授C. Peter Wagner說,大量的教會正在運用以下的新型態元素:

音樂指導者取代了教會領袖
電子鍵盤取代了管風琴
隨意穿著的敬拜團取代了穿詩袍的唱詩班
投影螢幕代替了聖詩歌本
原本10-12分鐘的會眾唱詩時間變成30-45分鐘或更長
自由的肢體語言取代了恭敬站立

希坡律陀與柳樹溪兩大陣營皆為教會努力,立意崇高良善…而且一定會打起來;事實上兩邊已經開始互丟泥巴。希坡律陀認為柳樹溪為了消費主義與速食文化忽視歷史,缺乏神學思考,拋棄偉大的教會崇拜傳統以及累積了幾百年讚美上帝的確切用語與音樂。為數眾多的現代崇拜用的是品質不良的音樂、空洞的話語;那是膚淺的娛樂。另一邊,柳樹溪認為希坡律陀這些人簡直是古物控,做禮拜像打卡,當世人的靈命快餓死了,還固執堅持搖鐘、焚香、神氣地走來走去。如果教會繼續堅持崇拜時講沒人聽得懂的語言(拉丁文),沒人能唱的音樂,以致做禮拜沒人參加,那麼教會就徹底完蛋了。

實際上,今天大多數會眾並不堅持自己屬於哪個陣營。絕大部分的教會認為自己某種程度上屬於這兩大陣營之間,也就是說,希坡律陀與柳樹溪同時出現在大多數的崇拜,並且持續變動 互換。

找出「第三條路」

單純來看這兩個陣營的想法,他們都沒有命中問題的核心,也都還沒有準備好面對當代的挑戰。柳樹溪的方法離「以基督為中心、具歷史傳統與神學思想架構」的敬拜頗為遙遠。對於「真正」的崇拜而言,慕道友取向的敬拜僅僅是序曲,然而參與者很少用這個觀點來看。慕道友取向的教會近年來必須面對一個事實:想要把「慕道友的敬拜」轉變成「基督徒的敬拜」,比原先想的更加困難。許多慕道友取向的教會把根基建立在看電視的狀態,沒有紮根在福音裡。崇拜是禮儀,所有重要的禮儀皆來自有能力的、能夠改變生命的根源。有些禮儀的功能是要讓參與者再次經歷而產生共鳴,得到能力。

典型的基督徒敬拜形塑自聖經的故事,其要素是概括敘述上帝與人之間神聖的互動。做禮拜是隱喻,比喻著敬拜的對象。如今聖壇變成舞台,表演者拿著麥克風演唱音樂,零散的談話穿插在音樂中,就像「週六夜現場」(美國週六深夜時段直播的綜藝節目)。當然它也是隱喻,也意有所指,但它重述的不是聖經故事,而是黃金檔時段節目。即使音樂讓人超有感覺,禱告令人振奮,信息激發人心、令人非常溫暖......但是在敬拜結構上,依然沒有講對故事,這故事沒有領人進入基督教信仰的深處。

另一方面,希坡律陀沒有充分體認現狀,認為敬拜是個人隱密的事,屬於基督的信仰群體的禮儀,要求特別的詞彙,熟練的技巧,對聖經知識與敬拜意義有與日俱增的了解。他們有時無法明白,雖然基督徒的敬拜是個人隱密的事,但是這個想法在公眾場合就完了。即使教會的大門象徵性打開,然而沒有以真誠接待歡迎陌生人,就沒有真誠的敬拜。教會外面有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靈性飢渴,如果「陌生人」包括靈性飢渴的慕道友,這些人在希坡律陀的崇拜中找不到路,不是大門緊閉,就是用詞太隱密,禮儀學不來,感受不到熱誠的歡迎。耶穌說,「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太18:5) 此外,希坡律陀型態的崇拜經常令人感到無聊,從聚會開始到祝禱,步調沈重緩慢,沒什麼精神與活力。

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我觀察到有些教會設法避免爭端,並且努力在希坡律陀與柳樹溪之間找出第三條路。我相信許多聚會堅定地遵循基督教的崇拜歷史軌道(這是希坡律陀陣營的貢獻),同時更新崇拜,真誠回應當今的文化環境,讓崇拜是可親近的,有吸引力的,竭誠歡迎教會外面的尋道者與探索者(這是柳樹溪陣營的貢獻)。

惠頓學院的Robert Webber教授比我早開始透過崇拜戰爭尋找方法,他是研究崇拜的專家,特別探討傳統與現代、新與舊的「混合崇拜」形態。如果說傳統崇拜是正式的,現代敬拜是非正式的,混合崇拜則遊走在這兩者之間。然而,我尋找的不是混合崇拜。「混合」(blended)這個字傾向傳達融合、相稱的觀念---摻一些現代在傳統裡。多數教會主日崇拜採取妥協策略,唱幾首聖詩,也唱現代詩歌。用傳統的聚會架構,也加入短劇。東一點、西一點,皆大歡喜。我所要找的是新的元素,一種全然與美國文化元素調和,卻又能符合基督教偉大傳統的崇拜;吸引年輕人與靈性飢餓的尋道者;能夠了解教會歷史,同時召喚人到耶穌基督福音的深處。

許多教會事實上正在崇拜中實踐「第三條路」。我把研究範圍縮小到20間教會,在參加過其中的崇拜,與教會領導者交談之後,一幅協調的畫面逐漸呈現。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可以提供給其他教會更新他們的崇拜,我稱之為具「活力與忠實的教會」。「活力」指的是他們十分活潑,一起成長,能夠吸引聚集人們參加崇拜;「忠實」則是他們忠心管理並延續教會崇拜的財產。

這些教會並不完美,他們會爭執,有同工的問題,星期天早上每個教會都經歷過的沮喪,他們也都有。但是關於崇拜,他們找到自己的位置,如燈塔一般指引會眾,在社會中吸引人們前來崇拜,在基督裡與上帝相遇。

以下是這些教會的共同特點---具活力與忠實的崇拜

1.在崇拜中給予空間,以體驗奧祕
2.計畫並努力如何對陌生人表達熱誠
3.找出崇拜中本來就有的戲劇性,讓它視覺化
4.強調風格與類型都傑出、兼容並蓄的崇拜音樂
5.有創意地改造崇拜的空間環境
6.為崇拜與當地的福音使命打造強有力的連結,此連結能夠在崇拜的每一方面都表達出來
7.維持崇拜中每個程序的關連性,讓會眾明白崇拜的元素與意涵
8.崇拜結束時帶領會眾體驗慶典般的歡樂
9.牧師身為崇拜領導者,需要魄力、號召力

接下來的章節,我們會探討這些特點在崇拜中如何體現,以及其他教會如何運用這些元素。(摘自第一章,待續)





12月佈道會結束後,工作上稍可喘息,這陣子國內音樂會超級多,一場場的邀約隨之而來。聖誕節前夕,踏著輕鬆的步伐前往音樂廳,巧遇熟人聊著工作上的事。那幾天正好缺了點靈感,需要些刺激讓心裡被感動才能活絡大腦的語言區塊,讓工作順利進行。當音樂開始,過沒幾分鐘,心裡的化學變化來了,伴隨著淚水在眼框打轉,人聲的組合如此純淨,不同語言織繪出繽紛的音響,彷彿整個世界在眼前展現,各國美景與傳統服飾映入眼簾,進入內心的天堂,耀眼奪目。演出者每個沉浸在音樂中,隨著和聲進行互相傾聽,肢體動作柔和,相信他們也被美好的聲音感動著,露出之前未曾看過的自信眼神。

新的一年,您對自己有何期許呢?是否對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厭倦,需要點內心震盪?之前一位長者問著對未來的規劃,當時沒能跳脫瑣事好好思考,但卻因著一場音樂會的?發,許下一個願望:為打造“令人幸福的聲音”而努力。音契一直在音樂專業上精進而努力,也持續藉由音樂散播上帝愛的信息,每年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在有限的資源找到極大值。不期待社會能給我們幸福,但可以為別人打造走往幸福的路。

年初的選舉,每個公民都該積極參與,對國家未來影響甚大;無論結果如何,都將是新的開始,接受上帝所立的權柄,為未來抱持希望,期許在不完美的世界創造屬神的新境界。

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以賽亞書43:19)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圓山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潘 冀   總 編/音契行政中心
美編/建鴻印刷設計 電子報/音契行政中心

...............【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